备受关注的汕汕铁路汕头湾海底隧道近日开始了实质性施工。

  据笔者了解,汕汕铁路汕头湾海底隧道为世界首座设计时速350公里单洞双线高铁海底隧道。汕头湾海底隧道位于广东省汕头市,是汕汕铁路关键控制性工程,全长9781米,分为海域段和路域段,其中穿海域段一共3公里长。该隧道采用“盾构法+矿山法”的组合施工方案。汕头湾海底隧道在8度地震区穿越17条断层破碎带,其中8条为活动断层,为国内外水下隧道之最。

  建设海底隧道是人类将大自然的阻隔和屏障变为通道和坦途的一个壮举。那么,我国第一条海底隧道是哪条呢?

  我国大陆第一座海底隧道是厦门翔安海底隧道。这条隧道2005年4月30日动工兴建,历时4年多才完成隧道贯通工程,并于2010年4月26日通车运营。隧道起点位于翔安区新店镇西滨村,终点位于湖里区县后村,长6.05公里,跨越海域宽4.2公里,最深在海平面下70米。

  这条隧道施工中建设者曾面临三大技术难关,陆域全强风化地段大断面浅埋暗挖施工、浅滩段透水砂层施工、海底风化深槽施工。

  为攻克这些难题,建设者们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地质超前预报,使用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办法,因地制宜,最终安全稳步地推进隧道建设。

  目前,我国在海底隧道上有哪些技术突破?

  笔者通过专利检索发现这样的专利技术还真不少。

  这种用于海域段海底隧道的海床安全性管理方法及系统将海底隧道突水过程进行阶段划分,基于海床安全性与隧道围岩变形之间的量化关系,可根据实测围岩变形量对海底隧道海床安全性进行管理,降低了海底隧道围岩稳定性控制的主观性,保证施工安全,避免施工中因发生突水事故而引起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图片1.png


  这种海底隧道用注浆材料中含有复合添加剂,复合添加剂的有效成分由硫酸铝、硫酸钠、氟化钠、减水剂和余量基体组成。当复合添加剂中含有的减水剂在与聚乙烯醇或聚丙烯酰胺形成的基体结合后,能够均匀分散在水泥浆液体系,覆盖水泥颗粒表面,降低水泥颗粒表面能,减少水泥颗粒团聚,释放大量自由水分,在使用较低水灰比的情况下注浆液亦能保持较大的流动度,使浆液具有良好的可注性;同时,减水剂与基体都具有缓凝作用,注浆液在初期保持良好的流动性,浆液具有一定的可泵期,方便施工操作。

  

图片2.png


  这项发明提供了一种海底隧道中的导线贯通测量方法。通过这种测量方法能够获得良好的控制点网络,测量精度高,可靠性好,并且具有很广泛的实用性,能够对长距离的海底隧道进行精确的控制。

  

图片3.png


  这种海底隧道断层破碎带上堵下排的施工方法主要适用于海底隧道断层破碎带或富水裂隙发育的破碎岩体地层,在封闭的结构内进行施工,保证了隧道开挖施工安全的同时,减少了钻孔注浆加固堵水工程量,又满足了防排水要求,具有施工效率高,费用低,为隧道的顺利建成节约了投资和时间。

  

图片4.png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与海底隧道相关的专利。

  近年来,除汕头湾海底隧道外,我国还有很多大的工程,如北盘江第一桥(世界第一高桥)、矮寨特大悬索桥(世界第一座没有桥柱的大桥)等,这些大的工程背后有着无数科技工作者和工程建造者的不懈奋斗,他们勇于在技术上进行突破,最终创造出顶级的科技成果。

  看到这些,你是不是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更加有信心了呢?

微信图片_20200806091321.jpg